如果说发达国家的施工水平是工业时代水平的话,我们国家的水工水平完全是农业时代的水平,差了一个时代,发达国家已经在工业化的时代上发展了很多年,而中国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施工将进入工业化时代,不论是理论的储备还是实践的检验。现在我国的施工工艺完全是欧美五六十年代的工艺,除了一些加工机械可能改进了些,现场大量的手工工艺甚至还不如从前。现在的施工技术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程管理经验可能略微先先进些,但是总体也落后了几十年。工程管理的落后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施工工艺的落后导致的,也有部分是管理理念决定的,更多的是这个时代的特性决定的。
我们来看施工工艺的差距
首先从质量上,中国的施工主要还是依靠农民工手工操作,现场人工随机抽查检验为主,除了混凝土是搅拌站生产的,其他很少看到工厂化的影子,不仅资源消耗严重,而且质量无法保证。比起发达国家大比例的工厂化加工的模式,我们的施工技术不仅仅需要改良,而是需要一次产业革命才行。我们早已习惯了结构上是一定会有几公分的偏差的,外墙有可能会出现小概率的漏水现象,墙体出现少量裂缝也早就习以为常了,反正这些都是可以弥补的。在这个手工作业时代,别指望有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两张图片上的是同一套装置,设计、材料供应商及业主均为同一家,不同的是上图为其在巴西的项目,下图为国内的项目。图片中可以看出国内的高空作业平台搭设了大面积的脚手架,而巴西项目几乎没有,取代的是多台高空作业升降车(仔细看的话二楼还有一台小的),这也是项目国内和国外项目的第一个显著不同点——建筑工业机械化。
特别说明下,国内照片采用的高空作业工具是电动的吊篮,就是经常见到的外墙粉刷用的吊篮,而国外用的高空曲臂式升降车。
工业加工和手工制造的差距不仅仅表现在质量的稳不稳定以及资源消耗的多少上,还表现在产能的保证上。我想在施工现场管理过的人应该有这个体会,目前劳动力的保障越来越成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会越来越无解。如果劳动力保障不了,那么所有施工管理的经验还有理论基础吗?劳动力保障问题不仅仅是劳动力数量的问题,而是农民工收入提高后,更多的会考虑生活改善的问题。以前农民工像牲口一样(可能会伤害一些人的感情),被包工头赶到工地上干活,要求加班就加班,要求做到几点就几点,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现在的农民工还会加班,但是加班的代价会很高,而且加到了一定程度,给再多钱他也不会干下去了。再过十年呢,说不定你跪下来求他他也不会加班了,那时农民工收入已经不低了,白天又这么累,有多少人愿意在多赚晚上那几个辛苦钱呢?劳动力真稀缺的时候,加不加班那个工钱都是他们来赚的,谁愿意晚上出来挣钱?可能很多人都觉得劳动力这个问题不会成为问题,但我总是担忧的,我觉得劳动力保障的问题会在十年内爆发出来,以至于很多没有准备的公司将直接退出这个行业。
以德国为例,其有一套完善的技术工人培养机制,所有的工人都是经过系统的学习并且考核后才能上岗作业,这就形成了技术工人的昂贵成本,在一个系统化的国外现场,技术工人、专业工程师和施工经理的薪酬差距并不大,国外的薪酬体制往往遵循一个原则:越是艰苦的工作环境,相对薪酬就越高,上图是在澳大利亚路上拍的公路施工人员。
右边这个举着Caution!警示牌的大叔时薪能达到60澳以上,而坐办公室吹空调的技术人员时薪大概在30澳左右,因此现场施工人员的薪酬大部分都是比设计人员高的。
以前工业化生产会产生成本上的担忧,现在成本上的忧虑会越来越少,劳动力的缺乏导致劳动力成本会越来越高,而工业化生产的不断改进工艺使得工厂化加工的成本会越来越低,这个剪刀差效应迟早会消除成本上的差距,最终工业化大生产会在成本上战胜手工制造。我没在万科呆过,不过我还是佩服万科的前瞻性,作为一家房地产公司,被别人笑话多年越俎代庖搞起住宅产业化,绝对不是没事干了,而是提前布局。
再看工程管理水平上的差距,我举个上海迪斯尼的例子,如下:
一个在设计院的朋友跟我说起上海迪士尼的管理,他是迪士尼中方设计团队的中层,他看到迪士尼施工现场的时候完全用震惊来表达,所有的施工材料前都要经过检测、做小样、上墙大样、耐久性检测等一系列的验收后才能真正展开施工。他举了一个防水材料为例,看到很多样板在水中冲了十来天没出现问题后才能批准使用。中方一家施工单位以国内的方法未经试验完成就施工了,项目管理公司坚决要求拆除重做,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就等于让施工方两百万打水漂。
最后经过无数次协商,最后折中采取抽检十个点测试,全部合格才能算通过,即便这种方案,施工方还是需要多花一百万左右。最后这个朋友看到这么叹为观止的管理水平后问对方,中国迪士尼施工质量在全世界算如何?对方回答,在这之前,香港迪士尼的施工质量倒数第一,等中国迪士尼完全后,他就是倒数第二了。即便如此,我那个朋友认为,国内没一个鲁班奖能达到他们管理水平的一半。
不管那个朋友跟我说的里面话有没有水分,就算里面水分很大,甚至假如上海没有引进迪斯尼这个项目,那我们的管理水平就和别人没差距了吗?没有特别高科技的仪器,也没有特别高深的理论,做的事情大家都明白,但是做出的成果完全不一样。很多人说中国建造的速度比国外快,这是导致质量差距的原因。速度快确实是质量差的原因,这也是我为什么说中国管理水平差有时代的因素在里面,如果没有这个速度,我们的生活水平可能会比现在落后很多。但是如果在中国不需要那么快的速度,是不是质量一定就会上去吗?我表示怀疑,因为我们的骨子里没有这么高的管理理念。
我不否定过去,施工速度就像中国的GDP一样,为我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到了一定阶段就变成了一种制约,制约着我们向更高的层次突破。强调GDP和强调速度一样,是因为我们没有其他的东西能强调,以后我们是否还能一直这样强调下去呢?反正这届政府已经不怎么强调GDP了。所以着眼未来,我们是不是需要改进?
管理在价值在哪里?作为建设方的管理人员优越感来自于什么?我以前思考过这个问题,不是来自于我出身好、我是甲方,也不是来自我的办公环境比他们好或者我的学历比他们高,而是来自我的管理具有前瞻性,我比他们有更强的执行力,我对管理的标准比他们更高。
前瞻性、执行力、管理标准不仅是我觉得我自身的价值所在,同样也是我们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的方面。很多人说我们按照国外的流程来做,那工期将拖延多长时间啊,我觉得工期会长一点,但是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长,因为很多流程是并行施工的,只要你有足够前瞻性。我们现在的项目管理如果往粗糙里说那就是等图纸出来、把施工队伍拉进场,然后就是管理人员各种坑蒙拐骗、威逼利诱,总之无论如何压着别人把活干出来(这段是夸张的说法)。
真正的管理是提前考虑到各种困难,提前做准备工作,也就是管理上的前瞻性。正是因为我们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一直处于一个低水平,所以我们对工程质量管理的前瞻性也是一直不够的,如果我们提高质量管理要求,我们就需要提前做很多工作,比如在设计阶段就要开始对供应商进行筛选和现场试验,这需要多个部门联合行动。以前我们不会想到这么做,但是要求提高后我们慢慢就能有足够的前瞻性了,慢慢的就会觉得这么做也很正常。
其次是执行力。现在我们国家关于质量的验收规范之多,连我这个在建筑行业十多年的人都没法直接告诉你验收哪个工种用的验收规范名字是什么,更不要说规范里的详细条款。我们有这么多的规范为什么没有提高我们的施工水平?这就是执行力的问题,我们从来没有对着规范执行过,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也觉得很苦恼,不过别人就是这么做的,不安流程来就得返工,我拿不出那么大的魄力,但我佩服人家能做到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