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建筑一生 » 技术储备 » 安全文明 » 正文

安全防护安全生产标准化图册

西安市建筑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图册(2023版)丨市建发〔2023〕76号

1 管理要求

1.安全防护部分由个体防护、安全标志、洞口防护、临边防护、安全防护棚、操作平台、钢结构施工安全防护、有限空间作业防护、易燃易爆危险品库房和气瓶使用等内容组成。

2.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必须正确佩戴安全帽。

3.高处作业人员应按规定正确佩戴和使用系挂安全带,遵从“高挂低用”原则,保证双大钩至少有一根挂靠在安全绳或其他牢固物件上。

4.施工现场须按规定张贴安全标志。

5.建筑施工中凡涉及临边与洞口作业、攀登与悬空作业、操作平台、交叉作业及安全网搭设的,应在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中制定高处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6.高处作业施工前,应按类别对安全防护设施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作业,并应做验收记录。验收可分层或分阶段进行。

7.高处作业施工前,应对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并做好记录。对初次作业人员应进行培训,经过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8.应根据要求将各类安全警示标志悬挂于施工现场各相应部位,夜间应设红灯警示。高处作业施工前,应检查高处作业的安全标志、工具、仪表、电气设施和设备,确认其完好后,方可进行施工。

9.对施工作业现场可能坠落的物件,应及时拆除或采取固定措施。高处作业中所用的物料应堆放平稳,不得妨碍通行和装卸。工具应随手放入工具袋;作业中的走道、通道板和登高用具,应随时清扫干净;拆卸下的物件及余料和废料均应及时清理运走,不得乱置或向下丢弃。传递物件禁止抛掷。

10.在雨、霜、雾、雪等天气进行高处作业时,必须采取防滑、防冻和防雷措施,并应及时清除作业面上的水、冰、雪、霜。当遇有6级及以上强风、浓雾、沙尘暴等恶劣气候时,不得进行露天攀登与悬空高处作业。雨雪天气后,应对高处作业安全设施进行检查,发现有松动、变形、损坏或脱落等现象,应立即修理完善,维修合格后方可使用。

11.对需临时拆除或变动安全防护设施时,需经项目相关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实施,同时应采取其他可靠防护措施,作业后应立即恢复,并经相关人员组织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12.防护棚搭设与拆除时,应设警戒区,并应派专人监护。严禁上下同时拆除。

13.安全防护设施搭设好后应进行验收,同时应有专人对各类安全防护设施进行检查和维修保养,发现隐患应及时采取整改措施。

14.安全防护设施宜采用定型化、工具化设施。

2 个体防护

2.1 安全帽

1.安全帽进场前,须按照《头部防护 安全帽》(GB 2811)组织验收:

(1)检查永久标识和产品说明是否符合规定:永久标识、制造厂名、生产日期、产品名称、产品的特殊技术性能(如果有)。
(2)按照规定对批量采购的安全帽进行抽样,送到有资质的第三方实验室进行检验。

2.安全帽的颜色分为白色、红色、黄色、蓝色,可按来访嘉宾及上级领导、项目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普通操作人员分类识别佩戴。

3.建议安全帽前侧张贴企业标志、两侧和后侧张贴分类编号或其他分类标识。

4.可在项目部办公室设置安全帽存放架。

2.2 安全带

1.施工现场安全带可分为背带式双大钩安全带和速差式安全带。

2.安全带进场前,须按照《坠落防护 安全带》(GB 6095)组织验收,检查生产日期、生产许可证、产品合格证、检验报告等。

3.建立采购、实名发放台账, 达到使用年限或报废标准的应及时进行报废处理。

4.每日作业前必须对安全带检查,不能出现打结、私自接长、部件任意拆除等情况,使用3m以上长绳应加缓冲器。

5.安全带应存放在干燥、通风的部位,避免高温、强酸碱等环境。

6.安全带应定期检验,达到报废要求的应做报废处理。

2.3 其他防护用品

1.根据《建筑施工作业劳动防护用品配备及使用标准》(JGJ 184)的要求,不同工种应配备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

(1)施工现场人员应配备反光马甲、劳保鞋;
(2)焊接作业人员应配备手持焊接防护面罩、护目镜、焊接手套、焊接脚盖等防护用品;
(3)打磨作业人员应配备棉质劳保手套、护目镜、防护口罩等防护用品;
(4)电工应配备胶质绝缘手套、绝缘鞋等防护用品;
(5)油漆、防水涂料、防火涂料等带刺激性气味的作业人员应配备防毒口罩等防护用品。

2.进场前,所有劳动防护用品须按照规范要求组织验收,合格后方可供劳动者使用。

3.使用过程中,应做好日常维修保养和报废等工作。

2.4 追踪溯源防伪查询

1.所有个体防护用品进场前,应按照GB 39800.1《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第1部分:总则》组织进行追踪溯源防伪查询。

2.追踪溯源防伪查询应使用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安全标志管理部门开发的追踪溯源防伪系统。

3.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入追踪溯源防伪系统:
(1)软件下载安装APP使用该系统,下载二维码见左图。
( 2 ) 登录网址使用该系统, 具体如下:https://la.11way.cc?app=universe&lang=zh-hans。
(3)后续以上两种方式如出现更新,以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安全标志管理部门新发布的地址为准。

图7-20 追踪溯源防伪系统APP下载二维码

图7-20 追踪溯源防伪系统APP下载二维码

3 安全标志

1.根据《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 2894)规定,分为四类传递安全信息的安全标志:禁止标志、警告标志、指令标志、提示标志。

2.禁止标志:禁止人们不安全行为的图形标志。

3.警告标志:提醒人们对周围环境引起注意,以避免可能发生危险的图形标志。

4.指令标志:强制人们必须做出某种动作或采用防范措施的图形标志。

5.提示标志:向人们提供某种信息(如标明安全设施或场所等)的图形标志。

图7-21 安全警示标识

图7-21 安全警示标识

4 洞口防护

4.1 短边边长<1500mm的非竖向洞口防护

1.洞口必须用坚实的盖板覆盖,应能承受不小于1kN的集中荷载和不小于2kN/m2均布荷载(如有特殊要求应单独设计),同时搁置应均衡,牢固固定,能防止挪动移位。

2.防护盖板应涂刷与长边成45°夹角、红白相间的斜线警示色带,张贴风险提示标识。

3.防护盖板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制作:
(1)可使用剩余竹木模板加木龙骨或废旧木板等材料制作做盖板,节约资源。
(2)可采用花纹钢板等材料制作标准尺寸的定型防护盖板,能周转重复使用。

4.针对铝模传料口建议采用定型防护盖板,不仅安全可靠,而且方便施工。

4.2 短边边长≥1500mm的非竖向洞口防护

1.沿着洞口四周搭设高度不低于1.2m的防护栏杆,下部设置挡脚板,采用密目式安全网或工具式栏板封闭,洞口应采用安全平网封闭。

2.防护栏杆距洞口边≥200mm。

3.防护栏杆表面刷红白相间的斜线警示色带,立面张贴风险提示标识牌。

图7-28 洞口防护(3)

图7-28 洞口防护(3)

4.3 后浇带、伸缩缝

1.后浇带、伸缩缝空置时,应设置全封闭的坚实盖板进行覆盖,防护盖板的荷载要求应符合7.4.1的第1条,且两侧宜设砖砌式挡水坎。

2.防护盖板应涂刷与长边成45°夹角、红白相间的斜线警示色带。

3.防护盖板制作见7.4.1的第3条。

4.4 电梯井洞口

1.电梯井口立面应设置高度不低于1.5m的防护门,宜采用工具式防护门,防护门底端距地面高度不大于50mm,下部设置高度不低于180mm挡脚板。

(1)防护门外侧宜张挂“当心坠落”安全警示标志牌,上部可设警示灯。
(2)防护门必须固定牢固,能防止挪动移位。

2.电梯井内的施工层上部,应设置隔离防护设施。电梯井内水平防护每层进行封闭,在作业层以下每10m且不大于两层应张挂一道水平安全平网。

3.主体施工操作层电梯井水平防护可采用定型钢制平台防护,防护平台固定措施应经设计计算,满足施工安全防护强度要求,按照设计制作经验收后方可投入使用;过程中做好检查,严禁超载堆料。

5 临边防护

5.1 窗台、竖向洞口临边防护

1.对于窗台、高度低于1.2m的竖向洞口及框架结构在浇筑完混凝土未砌筑墙体时的洞口必须按照临边防护要求设置防护栏杆。

2.防护栏杆宜优先选用工具式、定型化防护设施。

3.当采用钢管搭设防护栏杆时,应由上、下两道横杆及栏杆柱、挡脚板组成,上横杆距地面高度应为1.2m,下横杆应在上横杆和挡脚板中间设置,栏杆柱间距不应大于2m,下部设置高度不低于180mm挡脚板。

4.当防护栏杆高度大于1.2m时,应增设横杆,横杆间距不应大于600mm。

5.栏杆柱、水平杆、挡脚板均涂红白相间的安全警示色,并张挂安全警示标识牌。

6.钢管搭设的临边防护应自上而下张挂密目式安全立网。

5.2 楼梯临边防护

1.楼梯防护栏杆宜采用定型化、工具式,杆件的规格及连接固定方式应符合7.5.1的第3条、第4条。

2.楼梯间应设置照明设施,采用节能照明灯带,保证楼梯间照明充足,建议采用36V安全低压供电。

5.3 基坑、楼层、屋面及平台等临边防护

1.基坑、楼层、屋面及平台(含高低跨)等临边防护搭设应符合7.5.1的第3条、第4条。

2.基坑临边防护应距基坑边坡不小于500mm,同时基坑周边应设置200~300mm高的挡水墙。

3.坡度大于1:2.2的屋面,防护栏杆应高1.5m,立杆间距不宜大于2m,并加挂安全立网;除经设计计算外,横杆长度大于2m时,必须加设栏杆柱。

4.作业面边沿无围护或围护设施低于1.2m 时,必须设置防护栏杆。

5.宜采用定型化钢管式、工具化网片式。

6 安全防护棚

6.1 安全防护棚

1.现场作业时,下层作业、通行部位处于上层作业的坠落半径内时,应设置安全防护棚。防护棚的长度应根据建筑物高度与可能坠落半径确定。

2.现场使用搭设式防护棚时,如防护棚内无机械、无需车辆通行,棚底至地面高度不应小于3m;如防护棚内有机械、车辆通行,棚底至地面高度不应小于4m。

3.当建筑物高度大于24m并采用木质板搭设时,应搭设双层安全防护棚。两层防护的间距不应小于700mm,防护棚高度不应小于4m。

4.当安全防护棚的顶棚采用竹笆或者胶合板搭设时,应采用双层搭设,间距不应小于700mm;当采用木质板或与其等强度且耐冲击的其他材料搭设时,可采用单层搭设,木板厚度不应小于50mm。

5.防护棚顶部需设置安全警示标识牌和安全宣传标语。

6.2 安全通道、施工升降机防护棚

1.工具式安全防护通道防护棚、施工升降机防护棚尺寸:长6000mm×宽4500mm,具体尺寸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

2.搭设在塔式起重机回转半径和建筑物周边的工具式木工加工棚应设置顶层防护,满足规范的要求。

3.防护棚地面需硬化。立柱应与地面可靠连接。

4.工具式安全通道、施工升降机防护棚两侧可悬挂宣传画,施工升降机防护棚需在醒目处挂操作规程图牌,图牌朝内,具体尺寸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

5.各种型材及构配件具体规格、材质应当根据项目所在地风荷载、雪荷载等活荷载计算确定。

6.3 钢筋加工车间

1.钢筋加工车间具体尺寸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当对环境保护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可采用降噪屏搭设半封闭式钢筋加工车间或封闭式钢筋加工车间,加工车间地面应硬化处理。

2.搭设在塔式起重机回转半径和建筑物周边的工具式钢筋加工车间必须设置双层硬质防护。

3.立柱可采用在混凝土基础上预埋螺栓固定。

4.加工车间顶部应悬挂企业标识和宣传用语的横幅、应在钢筋加工车间醒目处悬挂安全操作规程牌、安全风险告知卡和应急处置流程卡,图牌朝内悬挂。

5.各种型材及构配件具体规格、材质应当根据项目所在地风荷载、雪荷载等活荷载计算确定。

6.4 木工加工车间

1.工具式木工加工防护棚搭设尺寸宜选用宽3000mm×长4500mm单组加工防护棚拼装加长,如图7-49 工具式木工加工防护棚(1),具体尺寸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确定。当对环境保护有特殊要求的项目,可采用板房搭设封闭式木工房,如图7-49 工具式木工加工防护棚(2),尺寸为长5400mm×宽5400mm。

2.搭设在塔式起重机回转半径和建筑物坠落半径范围内的木工加工车间必须设置双层硬质防护棚。

3.加工车间地面需硬化;加工车间顶部张挂安全警示标识和安全宣传用语的横幅,加工车间需在醒目处悬挂安全操作规程牌、安全风险告知卡和应急处置流程卡。

4.各种型材及构配件,具体规格应根据项目所在地风荷载、雪荷载等活荷载进行核算。

6.5 小型机械防护棚

1.塔式起重机作业半径内小型机械作业必须安装双层防护棚。

2.各构件可分段加工,用螺栓链接,便于安装及运输。

3.立柱应设置砼基础,各构件应焊接牢固,确保稳定性。

4.各种型材及构配件规格为参考值,具体规格应根据项目所在地风荷载、雪荷载等活荷载进行核算,可根据需要设置缆风绳。

6.6 安全防护网

1.对不搭设脚手架和设置安全防护棚时的交叉作业,应设置安全防护网。当在多层、高层建筑物外立面施工时,应在二层及每隔四层设一道固定的安全防护网,同时设一道随施工高度提升的安全防护网。

2.安全防护网搭设时,应每隔3m设一根支撑杆,支撑杆水平夹角不宜小于45°。

3.当在楼层设支撑杆时,应预埋钢筋环或在结构内外侧各设一道横杆。

4.安全防护网搭设时应外高里低,网与网之间应拼接严密。

7 操作平台

7.1 移动式操作平台

1.移动式操作平台的面积不应超过10m2,高度不应超过5m,高宽比不应大于3:1,施工荷载不应超过1.5kN/m2。

2.移动式操作平台的轮子与平台架体连接应牢固,立柱底端离地面不得超过80mm,行走轮和导向轮应配有制动器或刹车闸等固定措施。

3.移动式行走轮的承载力不应小于5kN,行走轮制动器的制动力矩不应小于2.5N·m。移动式操作平台架体应保持垂直,不得弯曲变形,行走轮的制动器除在移动情况外,均应保持制动状态。

4.操作平台四周按临边作业要求设置防护栏杆,并布置登高扶梯。移动式操作平台工作使用状态时,四周应加设抛撑固定。移动式操作平台在移动时,操作平台上不得站人。

5.移动式操作平台应悬挂限重及验收标识。

7.2 悬挑式卸料平台

1.卸料平台应在搭设或制作前编制专项施工方案,方案应包含受力计算书。方案在通过审核、审批后方可在现场实施。

2.现场加工制作的悬挑式卸料平台应经受力计算,且应有制作图,制作完成后经设计人组织验收后方可使用。购买卸料平台应有合格证书。

3.卸料平台任何部位不得与外脚手架连接。

4.卸料平台应在料台内显著部位悬挂详细的限载标识牌,外部设置总限载牌。

5.卸料平台的主受力绳和安全绳固定点必须设置在主体承重结构上,且应分开设置。严禁在悬挑结构上安装和固定卸料平台。

7.3 落地式操作平台

1.落地式操作平台高度不应大于15m,高宽比不应大于3:1。

2.施工平台的施工荷载不应超过2kN /m2,当接料平台的施工荷载大于2kN /m2时,应进行专项设计。

3.操作平台应与建筑物进行刚性连接或加设防倾措施,不得与脚手架连接。

4.立杆间距和步距等结构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脚手架规范的规定;应在立杆下部设置底座或垫板、纵向与横向扫地杆,在外立面设置剪刀撑或斜撑。

5.操作平台应从底层第一步水平杆起逐层设置连墙件,且连墙件间隔不应大于4m,并应设置水平剪刀撑。连墙件应为可承受拉力和压力的构件,并应与建筑结构可靠连接。

8 钢结构施工安全防护

8.1 下挂式安全网

1.安全网的质量必须符合GB 5725《安全网》的要求并有产品合格证及检验报告。

2.下挂式水平安全网适用于钢梁腹板小于800mm且有压型钢板作业的工程项目。

3.夹具由外协单位按照设计图纸统一制作后发往适用项目。

4.项目经理部应采购符合安全要求的阻燃水平安全网。

5.夹具应在吊装前安装在梁下翼缘板上,夹具间距不应大于750mm并拧紧紧固螺栓。安装时,并将每根系绳和夹具挂钩连接,保证接点稳固可靠。

6.楼层钢梁吊装就位后,应按区域及时挂好水平安全网。

7.水平安全网内严禁放置工具等其他物件,严禁向网内丢弃施工垃圾。下挂式水平安全网应在本层压型钢板施工完成后从下方拆除。

8.2 上挂式安全网

1.安全网的质量必须符合GB 5725《安全网》的要求并有产品合格及验证报告。

2.上挂式安全网适用于无压型钢板施工或钢梁高度大于800mm的工程项目。

3.挂钩由圆钢制作而成,挂钩长度根据现场实际设定,具体制作要求可参考制作详图。

4.钢筋挂钩应与安全网边绳及钢梁上翼缘同时连接。安装时,系绳沿安全网均匀分布,并将每根系绳和挂钩连接,保证接点稳固可靠。

5.安全网应具备阻燃性。安全网铺设人员应配备双大钩安全带并挂在可靠的稳固件上。

6.未经允许,不得随意拆除安全平网。待本层作业面所有钢结构施工工序均已完成后,方可拆除安全网,并向后续单位移交作业面。

8.3 滑动式安全网

1.安全网的质量必须符合GB 5725《安全网》的要求并有产品合格证及检验报告。

2.滑动式水平安全网应用于长形大跨度结构。

3.滑动环采用圆钢弯曲机弯曲后焊接制成。滑动轨道采用钢丝绳拉设,钢丝绳两端可使用花篮螺栓调节松弛程度。安全网采用锦纶安全网。

4.采用滑动环把安全网与轨道钢丝绳连接并用于调节水平网位置,滑动到指定位置后,应对四角滑动环进行固定,防止作业过程中安全网随意移动。

5.安装时,系绳沿安全网均匀分布,并将每根系绳和圆环连接,保证接点稳固可靠。

6.跨度过大时,应将钢丝绳中间部分与结构进行临时连接,连接点间距不大于20m。

8.4 外挑安全网

1.安全网的质量必须符合GB 5725《安全网》的要求并有产品合格证及检验报告。

2.超高层项目楼层面临边区域当外框施工垂直高度达到10m时,应设置水平外挑网。外挑网应设置上下两道,两道外挑网间距不应超过2层,垂直高度不应超过10m,作业面最高点与最上一层外挑网垂直高度不超过10m。

3.上、下夹具应根据钢梁截面不同而调整,下夹具与钢梁上翼缘应能确保固定牢靠。

4.外挑网搭设时应外高内低,水平夹角应控制在10°~15°。外挑网应设置双层防护网,下方为阻燃水平安全网,上层为钢丝网。

8.5 立杆式双道安全绳

1.立杆式双道安全绳适用于工字型钢梁的临边防护。

2.立杆由圆钢杆件及底座组成; 立杆与底座之间除焊接固定以外,还应使用加劲板;立杆间距最大跨度L应不大于8000mm。

3.上、下两道钢丝绳距离梁面分别为1200mm和600mm。钢丝绳左端用花篮螺栓调节钢丝绳的松弛度。

4.钢丝绳两端分别用绳卡固定,绳卡数量不得少于3个。

5.钢梁立杆式双道安全绳应在钢梁吊装前安装到位。

6.安全绳的自然下垂度不应超过绳长的1/20,同时不应超过10mm。

8.6 抱箍式双道安全绳

1.抱箍式双道安全绳适用于圆管柱间临边安全绳防护。

2.抱箍根据钢柱截面形式及规格,采用扁钢及圆钢焊接而成。上、下两道钢丝绳距离梁面分别为1200mm及600mm。

3.钢丝绳两端用绳卡固定,绳卡压板应在钢丝绳长头的一端,绳卡数量不得少于 3 个。

4.安全绳的左端用花篮螺栓调节钢丝绳松弛度。

8.7 钢爬梯

1.垂直登高钢爬梯用于钢柱吊装、校正过程中施工人员登高之用。

2.挂梯梯梁及踏棍采用扁钢及圆钢塞焊而成。单副挂梯长度以3 m 为宜, 挂梯内侧净宽以350mm为宜,踏棍间距以300mm为宜。

3.每副挂梯应设置不少于两道支撑,挂梯与钢柱之间的间距不宜小于100mm;挂梯挂靠在构件牢固位置或使用钢丝绳与构件顶部结构做可靠连接,每副挂梯至少用2道绳子固定,绳子间距不超过2m。

4.钢柱吊装前,钢挂梯应与防坠器材应同时安装就位,并经检查确认后方可起吊。

8.8 斜钢梯

1.钢斜梯用于为楼层间人员、工具转移提供安全通道。

2.钢斜梯与水平面的夹角以75°为宜,单梯段的垂直高度不应大于6 m , 斜梯内侧净宽度为800mm为宜。斜梯梯梁及踏板分别由槽钢及钢板组成。梯梁与踏板通过螺栓进行连接。

3.斜梯两侧应设置防护栏杆,防护栏杆立杆高度以1.2m为宜,立杆间距以2m为宜,上、下两道横杆距梯梁分别为1.2m和0.6m。

4.转换平台宜采用花纹钢板,利用螺栓紧固,侧面设置高度不低于200mm的挡脚板。

5.斜梯顶端部位及防护立杆底部通过夹具与钢梁固定。

8.9 接火盆(斗)

1.接火盆(斗)用于钢梁节点焊接时接收焊接残渣及火花,预防火灾发生。

2.焊接及气割前,作业人员应按照防火要求对焊接点附近的易燃物品进行清理,设置好接火盆(斗),将挂件在钢梁上翼缘挂牢。

3.为防止焊接火花飞溅,盆(斗)内应满铺石棉布。

4.未使用时,应将接火盆(斗)在地面统一存放,严禁将接火盆(斗)挂在钢梁上过夜。

8.10 挂篮

1.适用于钢梁节点高强螺栓紧固、焊接时为施工人员提供可靠的工作平台。

2.挂篮使用圆钢焊接而成,接口部位均采用搭接方式,搭接长度不应小于20mm。

3.挂件扁钢制作而成,中间用圆钢连接固定。

4.施工人员在吊笼内作业时,应将双大钩安全带同时挂在安全绳上。

9 有限空间作业防护

1.有限空间作业是指封闭或者部分封闭,与外界相对隔离,出入口较为狭窄,作业人员不能长时间在内工作,自然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者含氧量不足的空间。

有限空间分为地下有限空间、地上有限空间和密闭设备 3 类:地下有限空间,如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程、地下管沟、暗沟、隧道、化粪池、污水处理池等;地上有限空间,如酒糟池、发酵池、粮仓、料仓等;密闭设备,如船舱、贮(槽)罐、车载槽罐、反应塔(釜)、烟道、管道及锅炉等。

2.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施工项目经理部应根据从业范围组织相关人员对有限空间作业进行辨识,制定工作程序和控制措施,并实施。

3.应为有限空间作业配备相应的检测和报警仪器,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设施和个体防护用品。

4.项目经理部应根据工程进展情况,辨识有限空间及各种风险,制定控制措施,公示危害因素,明示警示标志,无关人员禁止入内。

5.有限空间作业应办理有限空间施工作业许可证,作业许可证有效时限为一天,应注明作业起始时间、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写明危险源、现场监护人及危险应对措施。

6.有限空间作业前,必须先通风,然后检查其内部是否存有可燃、有毒有害或者可能引起窒息的气体,氧气含量是否满足要求,符合安全要求方可进入。

7.有限空间作业内,应设置满足施工人员安全需要的通风换气、防止火灾、塌方和人员逃生等设备设施及措施。

8.有限空间作业时,入口处应设专人监护,电源开关应设置在监护人伸手可操作的位置。

10 易燃易爆危险品库房

1.易燃易爆物危险品库房设置应在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远离明火作业区、人员密集区和建筑物相对集中区域,防火间距不应小于15m,严禁烟火,并应设置相应的消防设施。

2.可燃材料及易燃易爆物危险品库建筑构件燃烧性能等级应为A级,可燃材料及易燃易爆危险品应按计划限量进场。进场后,可燃材料宜存放于库房内,如露天存放时,应分类成垛堆放,且采用不燃或难燃材料覆盖;易燃易爆危险品应分类专库储存,库房内通风良好,并设置严禁明火标志。

3.对贮存的易燃物资应经常进行防火安全检查,发现火险隐患,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消除。

4.火灾自动报警功能,设置自动干粉灭火器 。

11 气瓶使用

1.储装气体的罐瓶及其附件应合格、完好和有效;严禁使用减压器及其他附件缺损的氧气瓶,严禁使用乙炔专用减压器、回火防止器及其他附件缺损的乙炔瓶。

2.气瓶应保持直立状态,并采取防倾倒措施,乙炔瓶严禁横躺卧放,并应采取避免高温和防止暴晒的措施。

3.气瓶应分类储存,库房内通风良好;空瓶和实瓶同库存放时,应分开放置,两者间距不应小于1.5m。

4.气瓶使用前,应检查气瓶及气瓶附件的完好性,检查连接气路的气密性,并采取避免气体泄漏的措施,严禁使用已老化的橡皮气管;氧气瓶与乙炔瓶的工作间距不应小于5m,气瓶应远离火源,与明火作业点的距离不应小于10m。气瓶用后,应及时归库。

5.乙炔瓶不得靠近热源和电器设备,夏季要防止日光暴晒,乙炔瓶表面温度不应超过40℃。

6.严禁使用不稳定车辆(如自行车、吊车)、电磁起重机搬运乙炔瓶,当地点移动频繁时,应装在专用的手推车上。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建筑一生 » 安全防护安全生产标准化图册
评论 (0)

本站公众号

contact

建工计算器

cont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