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来源:筑龙施工造价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抗浮锚杆受力特性
抗浮锚杆受拉构件,一端锚固在建筑物底板,另一端锚固在地基的持力层中,受力过程首先是通过锚固体钢筋与注浆体之间的作用将上拔力传至注浆体上;而后通过注浆体与周边土层之间的摩擦力将注浆体所受到的力传至周围稳定土体中去,从而形成具有一定抗拔能力的抗浮锚杆,起到抗浮锚杆的抗浮作用。
采用抗浮锚杆除了平衡地下水浮力作用外,还可起到加固地基的作用,从而减小地基变形及不均匀沉降。
二、抗浮锚杆杆体
抗浮锚杆:杆体 架立筋 注浆管
三、抗浮锚杆施工工艺
四、抗浮锚杆施工质量问题
1、锚杆制作易出现问题
锚杆下料平直段长度不够。起弯点位置、弯起角度与设计图纸不符。
制作不合格的锚杆严禁投入使用。
整改措施:
要求锚杆加工下料时,依照设计要求严格控制下料长度,各型号锚杆平直长度不得低于设计长度。
2、抗浮锚杆焊接质量不满足要求
锚杆架立筋焊接质量差,锚杆吊运到现场后,易出现架立筋脱落、偏位现象
质量整改措施:
锚杆架立筋需焊接饱满,吊运时注意成品保护。如锚杆吊运到现场出现架立筋偏位、脱落现象,需在现场进行二次焊接,补焊到位。
现场样板:在锚杆上焊接架立筋样板,严格按样板施工。
3、抗浮锚杆成孔清渣不及时和整改情况
钻渣清理不及时
钻渣及时清运
质量整改措施:
锚孔成孔结束后,锚孔周边成孔产生的碎石等垃圾立即清理到位,至少保证锚孔周边50cm范围之内无垃圾锚孔成孔后如未立即进行下锚注浆施工导致淤泥污水流入的下锚施工前需进行二次清孔。
4、注浆管长度过短
注浆管长度过短,严重影响注浆质量
5、锚杆下锚定位不正
(1)原因分析:个别锚杆下锚定位不正或注浆过程中锚杆偏位未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导致注浆结束后锚杆偏位严重
锚杆注浆完成后偏位严重
(2)整改措施:锚杆下锚时需保证锚杆居中,在注浆过程中如果锚杆发生偏移需及时扶正,待注浆结束后检查锚杆是否居中,如有偏位扶正并固定 。
6、锚杆标高超差
(1)原因分析:
a、锚杆加工时,锚弯折角度不够,导致锚头端部翘起,锚杆标高超差。
b、锚头部分加工尺寸不符合要求。弯平段至锚杆起弯点垂直距离过大。
(2)整改措施:
要求锚杆加工时锚头端部弯折角度符合要求,弯平段弯平切勿翘起。
各型号锚头锚杆加工尺寸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加工。
7、注浆、补浆
注浆:先用钢丝橡胶复合型高压注浆管将水泥砂浆送到孔口处与已插入锚杆孔中的高强度PVC注浆管连接牢固, 先将注浆泵的吸口(俗称莲蓬头)放入盛满水泥砂浆贮浆池中,然后启动注浆泵进行常压注浆,注浆压力为0.5~1.0Mpa。自孔底开始注浆,便于空气和沉渣排出孔口。注浆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中途间断时间不能太长。直到孔口溢出的浆液全为水泥砂浆后方可慢慢抽出PVC注浆管,并且一边抽管,一边注浆,直至全部的注浆管拨出孔口后方可停止注浆。
补浆:第一次注浆终凝后,检查锚杆注浆体孔口饱满度,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浆。补浆完成后方可慢慢抽出PVC注浆管,并且一边抽管,一边注浆,直至全部的注浆管拨出孔口后方可停止注浆。
8、锚孔注浆结束后面层处理不及时
锚孔注浆结束后,未及时将锚孔内40厚的水不漏施工面层留出,影响后续防水施工进度 。
锚孔注浆结束后,尤其是夜间注浆施工时需当天待砂浆初凝前将锚孔内40厚的水不漏施工面层留出 。
9、水不漏、JS涂料防水施工
水不漏施工质量要求:
共80厚,每次40厚分两次成活,锚孔内60厚与垫层平,垫层面以上20厚、直径220
10、锚杆架立定位短钢筋翘出防水层
(1)原因分析:锚杆起弯部位焊接的支撑钢筋未在锚杆注浆结束后,水不漏防水施工之前割除,造成支撑钢筋过长,水不漏无法将其隐蔽,影响防水效果。
(2)整改措施:锚杆弯起部位支撑钢筋在锚杆注浆结束后,防水施工之前将其去除掉。
JS涂料抹面施工质量要求:
JS涂料2厚,直径600分两次成活,要求JS涂料涂抹前基层清理干净、平整后再施工。如果基层坑洼不平则用水泥浆进行找平 。
要求JS施工涂抹均匀,不得出现气泡
JS涂料成膜后方可进行防水砂浆保护层施工
原因分析:
抗浮锚杆注浆完成水不漏施工前未将锚杆杆体上的浮浆去除,影响后续JS土层的涂刷
质量整改措施:
将锚杆上浮浆涮除后重新进行JS土层涂刷
JS涂层验收合格后进行保护层施工
完成防水施工后对抗浮锚杆进行编号
抗浮锚杆的大面观感
抗浮锚杆施工中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已经总结完了,只要每个工程师努力控制,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严格把控,最终还是顺利按质按量完成了抗浮锚杆的施工。
二:抗浮锚杆8个施工操作要点34个质量通病措施!
一、受力原理
抗浮锚杆受拉构件,一端锚固在建筑物底板,另一端锚固在地基的持力层中,受力过程首先是通过锚固体钢筋与注浆体之间的作用将上拔力传至注浆体上;而后通过注浆体与周边土层之间的摩擦力将注浆体所受到的力传至周围稳定土体中去,从而形成具有一定抗拔能力的抗浮锚杆,起到抗浮锚杆的抗浮作用。
二、抗浮锚杆施工流程
1、施工流程
2、操作要点
1)锚杆基本试验:参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附录C.2执行
(1)锚杆基本试验的地质条件、锚杆材料和施工工艺等应与工程锚杆一致。
(2)基本试验时最大的试验荷载不宜超过锚杆杆体承载力标准值的0.9倍。
(3)基本试验主要目的是确定锚固体与岩土层间粘结强度特征值、锚杆设计参数和施工工艺。每种试验锚杆数量均不应小于3根。(4)锚杆基本试验应采用循环加、卸荷法。
(5)出现下列情况视为破坏,终止加载:锚头位移不收敛、锚固体从岩土层中拔出或锚杆从锚固体中拔出;锚头总位移量超过设计允许值;一级荷载产生的位移增量超过上一级荷载位移增量的2倍。
(6)绘制荷载-位移曲线 、荷载-弹性位移曲线和荷载-塑性位移曲线。
2)测量放孔
根据控制点和锚杆平面布置图进行锚杆测放,并作锚孔孔位放点标记。测放务必准确,要求测放过程中作好记录,检查无误,确保孔位的准确。锚杆定位偏差不宜大于20mm。
3)钻机成孔
钻机就位时,必须固定牢固,确保钻机机架的水平度和立轴的垂直度。锚杆孔直径按设计要求(设计无要求时,宜取锚杆直径的3倍,但不应小于一倍锚杆直径加50mm)。锚杆成孔采用跟管钻进,并且利用空压机产生的高压空气进行排渣。达到设计深度后,不得立即停钻,稳钻1~2min,防止底端头达不到设计的锚固直径。锚孔倾斜度不应大于5%,钻孔深度超过锚杆设计长度应不小于0.5m。
4)清孔提钻
终孔后利用高压空气清除孔内余渣,直到孔口返出之风,手感无尘屑为止,避免孔内沉渣存在。同时现场工程师及质检员进行孔深及锚孔偏斜度检测,符合要求后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5)杆体制作
锚杆材料可根据锚固工程性质、锚固部位和工程规模等因素,选择高强度、低松弛的普通钢筋、高强精轧螺纹钢筋、预应力钢丝或钢绞线。锚杆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以及有关专门标准的规定。锚杆下料长度为钻孔长度+锚入上部结构长度。其中锚入上部结构的长度应符合钢筋的锚固长度要求。除锈处理采用钢丝刷清除钢筋、焊管铁锈。
6)置入杆体
清孔完毕将锚杆垂直插入孔底,牢固地置于锚孔中央。
7)压力注浆
置入杆体后进行压力注浆,采用孔底反向注浆的方式,注浆管插入距孔底30cm处,浆液从注浆管向内灌入,气直接排出。注浆结束标准:排出的浆液浓度与灌入的浆液浓度相同,且不含气泡时为止。注浆材料采用水泥砂浆或纯水泥浆,可根据实际情况掺加膨胀剂和早强剂。水泥宜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砂的含泥量按重量计不大于3%,砂中云母、有机物、硫化物和硫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含量按重量计不得大于1%。浆体配制的灰砂比宜为0.8-1.5,水灰比宜为0.38-0.5。
施工时严格按照试验室出具的配合比配置砂浆,做好水灰比的控制工作,注浆时注意液面情况,若有下降须进行补注。施工过程中设专人及对锚杆施工区域的地坪积水、灰浆进行清理,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保证锚杆施工顺利进行。浆体强度检验用试块的数量每30根锚杆不应小于一组,每组试块应不少于6个。
8)锚杆验收试验
验收锚杆待锚固体灌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后,可进行锚杆验收试验。锚杆验收试验的目的是检验施工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验收试验锚杆的数量取每种类型锚杆总数的5%,且均不得少于5根。验收试验的锚杆应随机抽样。质监、监理、业主或设计单位对质量有疑问的锚杆也应抽样作验收试验。当验收锚杆不合格时应按锚杆总数的30%重新抽检;若再有锚杆不合格时应全数进行检验。锚杆总变形量应满足设计允许值,且应与地区经验基本一致。
3、设备配置
4、质量标准
1)控制标准
2)保证措施:
(1)考虑地层类型、成孔条件、锚固类型、锚杆长度、施工现场环境、地形条件、经济性和施工速度等因素进行钻孔机械选择。
(2)灌浆前应清孔,排放孔内积水。
(3)注浆管宜与锚杆同时放入孔内,注浆管端头到孔底距离宜为100mm。
(4) 根据工程条件和设计要求确定灌浆压力,应保证浆体灌注密实。
(5)按要求复核标高并不间断控制,确保成孔到位。严格按设计控制压浆压力、时间以及制浆时间,保证压浆饱满。
(6)通过测量控制,确保锚杆纵横成线。灌浆前,检查制浆设备、灌浆泵是否正常;检查送浆管路是否畅通无阻,确保注浆过程顺利,避免因中断情况影响压浆质量。
关于质量保证措施和质量通病及预防,不知道大师有没有提到?
三、质量通病及预防
1、测量放线
通病现象1:无基础图
产生原因:由于抗浮锚杆设计阶段图纸可能不是最终版本,施工时,基础图标高、抗浮力及地下室位置均可能与抗浮锚杆设计图纸不符
产生后果:抗浮锚杆不能满足主体设计要求,抗浮锚杆报废
防治措施:抗浮锚杆放线前与基础图(蓝图,盖审图章)复核,复核轴线、标高、抗浮力等
通病现象2:未对锚杆编号、分区或编号混乱
产生原因:锚杆编号时,未考虑验收分区,对整个施工区域统一编号,编号随意
产生后果:不便于施工记录,可能造成锚杆施工漏记
防治措施:对锚杆先进行分区,在每一个区内按横排编号,从左至右,从上至下。
通病现象3:锚杆标高未明确
产生原因:施工时未查看基础图,未对基底标高计算,对独立柱基底标高未计算
产生后果:施工时抗浮锚杆标高不准确
防治措施:施工前根据基础图分区域标注锚杆标高。
2、成孔
通病现象1:孔位误差大
产生原因:第一,测量放线误差;第二、放线后未对测量成果保护;第三、钻孔施工未对准测放点 。
产生后果:锚杆间距超过规范要求,不能通过验收 。
防治措施:第一、放线后,对测量成果进行复核;第二、成孔前,对测放点通过与周边点距离进行复核。
通病现象2:施工工作面标高低于设计标高
产生原因:土方开挖时,未严格控制标高,至使超挖
产生后果:锚杆锚固段内地层被挠动,不能提供设计要求的锚固力
防治措施:土方开挖时严格控制标高
通病现象3:锚孔深度与设计有出入
产生原因:第一、锚杆施工场地高低不平,未对锚杆位置进行标高测量;第二、成孔施工随意,终孔时未进行测量
产生后果:锚杆锚固段长度不足或锚杆锚入筏板长度不足
防治措施:第一、锚杆放孔时,同时测量孔位标高;第二、计算成孔深度,终孔时,测量钻孔深度。
通病现象4:地层与地勘报告不符时调整锚孔深度
产生原因:钻孔时,未对实际地层进行编录,未发现与地勘报告不符的软弱层,或出现后,未对锚杆长度进行调整
产生后果:锚杆锚固力不满足设计要求,锚杆验收试验不合格
防治措施:成孔时进行编录,发现与地勘报告不符的软弱层,及时对锚杆长度进行调整。
通病现象5:独立柱及条形基础位置锚孔深度未考虑独立柱深度
产生原因:未考虑独立柱及条形基础深度
产生后果:锚杆锚固段长度不足
防治措施:施工前,统计独立柱及条形基础厚度,锚孔深度相应加深,对应至每根锚杆。
通病现象6:碎石类地层锚杆深度范围内有地下水
产生原因:降水时未考虑抗浮锚杆施工地下水要求,地下水未降至锚杆底部以下
产生后果:锚杆施工时,砂层及砾石沉淀至孔底,注浆时不能保证孔底注浆,锚杆锚固段减少
防治措施:降水设计时,考虑抗浮锚杆施工,保证水位降至锚杆底部。
通病现象7:泥岩中孔壁有泥皮
产生原因:由于岩层中有地下水,成孔过程中,孔壁产生泥皮,终孔时,未对锚孔进行清洗,同时,锚孔放置久后,孔内泥浆沉淀
产生后果:锚固体与地层摩阻力降低,锚杆锚固力不足
防治措施:锚孔终孔时,先向孔内加水,再用压缩空气从孔底将水吹出,反复几次,可将孔壁泥皮清洗干净,锚杆放入后,及时注浆。
3、锚杆制安
通病现象1:钢筋品牌合同不符
产生原因:不熟悉合同文件,钢筋品牌一般指厂家
产生后果:钢筋品牌与合同不符时,存在计量的风险
防治措施:施工前进行合同交底,材料采购计划中提出品牌。
通病现象2:钢筋规格与设计不符
产生原因:不熟悉设计图,规格包括强度等级和直径大小
产生后果:钢筋规格与设计不符不合格,不能通过验收
防治措施:施工前进行技术交底,材料进场后,根据图纸对进场材料进行验收。
通病现象3:锚杆钢筋长度与设计不符
产生原因:不熟悉设计图或施工随意
产生后果:锚杆长度不够会导致锚杆不合格
防治措施:施工前进行技术交底,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查。
通病现象4:隔离支架间距与大小与设计不符
产生原因:施工随意
产生后果:隔离支架间距过大或隔离支架过小,均会导致钢筋间距近,影响锚固体对钢筋的握裹力;对隔离支架直径过大,影响钢筋保护层厚度。
防治措施:施工前进行交底,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查。
通病现象5:对中支架间距与大小与设计不符
产生原因:施工随意
产生后果:对中支架间距过大或对中支架过小,均会导致钢筋保护层不均,对中支架过大,锚杆放入锚孔内困难
防治措施:施工前进行交底,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查。
通病现象6:钢筋分布不均
产生原因:施工随意
产生后果:钢筋间距近,影响锚固体对钢筋的握裹力,同时,抗水板位置不便于防水施工
防治措施:施工前进行交底,施工过程中加强检查。
通病现象7:锚杆入孔深度与设计不符
产生原因:锚孔深度与设计不符,或锚杆放入孔内深度不足
产生后果:锚杆标高高于设计时,锚杆锚固段长度不满足要求,锚杆标高低于设计时,锚入混凝土长度不满足,需要对锚杆杆体接长
防治措施:锚杆安放前,检查锚孔深度,锚杆安放后,检查锚杆标高。
通病现象8:注浆管安放不到位
产生原因:第一、锚杆制作时,未按设计要求放置注浆管;第二、未对注浆管进行固定,拔管时,注浆管拔出,第三、注浆时拔管过快
产生后果:若孔底有水,浆液不能进入孔底,造成锚杆底端无锚固体,影响锚杆锚固力
防治措施:第一、锚杆制作时,注浆管安放至锚杆底部0.2m;第二、用胶带或铁丝将注浆管固定在锚杆上;第三、注浆时,待浆液返回至孔口再拔管。
通病现象9:拔套管时钢筋上拔
产生原因:套管内加入砾石,造成与钢管摩擦较大,拔管时,钢筋随套管上拔,同时,钢筋和注浆管挂在套管内不平的位置,拔管时,钢筋随套管上拔
产生后果:钢筋锚固段长度不足
防治措施:砾石在注浆过程中再加入,锚杆入孔前,检查钢筋有无可以挂到套管的地方,注浆管位于锚杆中央且不宜过长,以齐平锚杆为宜。
通病现象10:锚入抗水板段钢筋弯起点位置低
产生原因:钢筋弯起时,采用单根钢管直接向下压,对弯起点未控制
产生后果:弯起点距抗水板底面过近,锚杆受力后,抗水板开裂
防治措施:钢筋弯起,必须对钢筋的直线段进行固定,防止一起弯起,起弯点位于抗水板上层钢筋下约3~5cm。
4、注浆
通病现象1:注浆配合比不满足设计要求
产生原因:未按设计配合比进行拌料
产生后果:锚固体强度不足或注浆后,锚孔内浆液收缩较大
防治措施:严格按设计进行拌料。
通病现象2:注浆不及时 。
产生原因:施工管理不到位。
产生后果:卵石地层,注浆不及时会导致塌孔,同时若有地下水,容易造成注浆管底部堵塞,不能注浆及孔底一定深度无浆液;岩石地层,孔底容易沉淀泥浆,影响锚固力 。
防治措施:锚杆施工后及时注浆,当天施工的锚杆必须当天完成注浆。
通病现象3:钻孔内加入碎石级配均匀 。
产生原因:加入的碎石不合格。
产生后果:浆液不能渗入碎石内,造成锚固体松散,影响锚固体与钢筋的握裹力 。
防治措施:进料前,对碎石质量作要求,碎石应粒径接近2cm,含细料较少,碎石干净。
通病现象4:注浆体不密实
产生原因:浆液渗透碎石不均
产生后果:锚固体松散,影响锚固体与钢筋的握裹力
防治措施:加入的碎石质量满足要求,碎石在注浆过程中加入,注浆过程中对锚杆进行振动,注浆后应反复补浆,直至孔口浆液不下降。
通病现象5:锚杆杆体不居中
产生原因:注浆完成时未对锚杆位置调整 。
产生后果:锚杆间距不满足设计要求,锚杆保护层不满足设计要求 。
防治措施:注浆完成时,对锚杆进行居中固定。
通病现象6:注浆时拔注浆管过早
产生原因:注浆过程中,担心注浆管不能拔出,注浆过程中拔出过快。
产生后果:注浆体不饱满,局部无注浆体 。
防治措施:待浆液返至孔口后再拔注浆管。
通病现象7:注浆串孔
产生原因:第一、由于岩石地层中有裂隙,钻孔过程中,高压空气使裂隙贯通,注浆时串孔;第二、卵石地层,由于孔间距较近,钻孔过程中,卵石中的孔隙也容易贯通。
产生后果:影响被串孔的注浆质量,影响锚固力。
防治措施:对于锚杆间距较近的,跳隔施工,及时注浆。
5、检测
通病现象1:抗拔力检测选点无相关责任单位参加并确认
产生原因:未重视。
产生后果:检测结果得不到各方认可,不能通过验收。
防治措施:检测前,由勘察、设计、监理、施工、检测和建设单位共同参与检测点的选择,并签字确认。
通病现象2:抗拔力检测点不具有代表性
产生原因:选点随意,未按规范选点原则进行选点。
产生后果:检测点不具有代表性。
防治措施:选点原则为:第一、整个场地均匀分布;第二、地质条件较差的位置多选;第三、施工质量存在异议的部位;第四、抗浮力较大的部位。
通病现象3:抗拔力选点数量不满足
产生原因:未按规范进行选点。
产生后果:不能通过验收。
防治措施:根据规范要求,选点按同种规格锚杆取总数的5%进行选点,同种规格指抗拔力相同,锚杆参数相同。
通病现象4:抗拔力检测抗拔力达不到要求
产生原因:第一、由于检测人员对规范的理解不同,造成实际检测抗拔力不满足规范要求;第二、试验锚杆钢筋强度不满足,检测按材料强度的0.8倍进行检测。
产生后果:不能通过验收。
防治措施:第一、基本试验为特征值的2倍,验收试验为特征值的1.5倍;第二、锚杆杆体钢筋按设计拔抗力特征值的2.5倍配置。
通病现象5:抗拔力检测点与选点不符
产生原因:未按选点进行检测。
产生后果:检测结果不满足要求。
防治措施:检测前对检测人员交底,检测过程中加强检查。
6、成品保护
通病现象1:注浆体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时开始检底
产生原因:抢工期。
产生后果:钢筋与锚固体松动,影响锚固力。
防治措施:第一、检底应在注浆体达到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第二、检底采用人工;第三、先检底再施工抗浮锚杆。
通病现象2:检底时破坏锚固体
产生原因:质量意识不强。
产生后果:在靠近底板位置,锚杆无锚固体,容易产生锈蚀。
防治措施:检底时不破坏锚固体,锚固体在浇完垫层后再进行破除。
三:
一、工艺原理
利用潜孔钻机在地基岩石内成孔,通过设置抗浮锚杆将结构物或构筑物基础与地基岩石层连成整体作为基础或上部结构的一部分共同工作,这样地基基础可有效的抵抗地下水的上浮力。
二、适用范围
构筑物体型较大、地下水位较浅、基础埋藏较深,建筑层数较少、结构自身重量不能满足抵抗地下水浮力的结构物或构筑物的抗浮施工。
三、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1、工艺流程
锚杆制作与基本试验锚杆定位放线 钻机就位接钻杆校正孔位调整角度打开风源钻孔反复升降钻杆清洗(风力清渣)钻至设计深度锚杆安装压力灌浆二次补浆养护锚杆试验验收。
2、操作要点
2.1 锚杆制作与基本试验
(1)锚杆采用 3φ25 的 HRB400 钢筋呈圆形组合,固定钢筋采用环形 1φ28,每隔 1.5m 加 1 段,与 3φ25 钢筋焊牢定位,如图所示
(2)锚杆正式施工前,首先进行锚杆基本试验。锚杆基本试验的地质条件、锚杆材料和施工工艺等应与工程锚杆一致。基本试验时最大的试验荷载不宜超过锚杆杆体承载力标准值的0.9倍。基本试验主要目的是确定锚固体与岩土层间粘结强度特征值、锚杆设计参数和施工工艺。每种试验锚杆数量均不应小于3根。锚杆基本试验应采用循环加、卸荷法。锚杆基本试验要点参照《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13》附录C.2执行。
2.2锚杆定位放线:先按设计图纸用经纬仪或全站仪测放出各施工区抗浮锚杆的孔位,用木桩或钢筋作标记并编号。锚杆孔位允许偏差≤50mm。
2.3钻机就位:测放出锚杆孔位后,钻机即可就位。用木枋将钻机垫平稳,保证施钻过程中钻机不会有较大的晃动而影响成孔质量。用罗盘仪或吊线法调整好钻杆的垂直度。垂直度要求≤1%,要求钻头对准所要施工的锚杆孔位。孔位得到管理人员签名确认后方可开钻。
2.4校正钻孔:锚杆成孔直径为150mm,孔位偏差不得大于±50mm。结合现场实际,在成孔过程中施工人员应随时注意孔内返浆的变化,调整施工工艺,确保成孔顺利。成孔深度一般要求比设计深度深20~30cm。如钻进过程中出现塌孔,可采用泥浆循环护壁成孔。钻到岩层时需管理人员现场确认并认真做好岩层上部标高、底部标高及入岩总深度的记录。每根锚杆都必须详细做好整个钻孔的原始记录。
2.5清孔:先用泥浆清孔,再用BM-150型压力泵清水洗孔,排出孔内沉渣, 直至孔口返水干净、 无大量沉渣为止,注意清孔时间不宜过长,以防塌孔影响灌浆质量。
2.6下锚杆:
1)下锚前应检查灌浆管有无破裂或堵塞,接口处是否牢固,防止压力加大时开裂跑浆;
2)将一根Φ30mm的灌浆管绑扎在锚杆上,绑扎松紧适度,以灌浆后较易拔出为宜。灌浆管下端一般比锚杆体下端短150mm,下端管口用胶布或水泥袋等暂时封闭,防止下锚时孔内土体堵塞灌浆管口;
3)用塔吊或钻机架将锚杆和灌浆管一同吊起放入孔中,安放时应避免锚杆扭曲、弯折及部件松脱。下锚过程中若遇杆体无法下至孔底时,应将杆体拔出并用钻机重新扫孔后再下锚;
4)锚杆体下到孔位后,要测量顶部标高,做到整体平整。
2.7压力灌浆:灌浆是锚杆施工的一个重要工序,必须认真进行,并将有关数据记录齐全。灌浆的作用:填充土层中的孔隙,形成锚固体,防止锚杆钢筋腐蚀,形成锚杆抗拔力。
锚杆清孔后即可用压浆泵进行灌浆,灌浆采用孔底返浆法。
灌浆材料及配合比:灌浆的浆液为水灰比0.5的水泥净浆,选用强度等级为42.5MPa的普通硅酸盐水泥,不宜用高铝水泥。水泥浆应有足够的流动性以便泵送。为防止水泥浆泌水、干缩和降低水灰比,可加入水泥重量5‰的FDN-5高效减水剂以保证浆液的流动性和强度。
用压浆泵进行灌浆时,将一根Φ30mm的PVC管或胶管作为导管,一端与压浆泵相连,另一端与锚杆同时送入孔底。灌浆管端保持距孔底150mm,灌浆压力宜保持0.4~0.6MPa。随着浆液的灌入,当见到浆液从孔口外溢时,即可将灌浆管逐步向外拔出,但管口要始终埋在水泥浆中直至孔口,这样可把孔内的水和空气全部挤出孔外,保证灌浆质量。浆液应严格按设计的配合比配制并搅拌均匀,经过筛选后方可泵送。灌浆要连续,不得中断,并应在初凝前用完。
因浆液凝固时收缩使浆面回落,必须及时进行补浆。灌浆完后应将锚杆头临时支撑好,以保证锚杆位于孔中央。
灌浆过程中若中途耽搁时间过长超过浆液初凝时间,应重新清孔、灌浆。灌浆过程应做好详细、完整的施工记录。
灌浆后,在浆体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前,锚杆体不得承受外力或移动。
2.8锚杆验收试验
验收锚杆待锚固体灌浆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90%后,可进行锚杆验收试验。锚杆验收试验的目的是检验施工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验收试验锚杆的数量取每种类型锚杆总数的5%(自由段位于Ⅰ、Ⅱ或Ⅲ类岩石内时取总数的3%),且均不得少于5根。验收试验的锚杆应随机抽样。质监、监理、业主或设计单位对质量有疑问的锚杆也应抽样作验收试验。当验收锚杆不合格时应按锚杆总数的30%重新抽检;若再有锚杆不合格时应全数进行检验。锚杆总变形量应满足设计允许值,且应与地区经验基本一致。
四、材料与设备
1、材料
1.1 锚杆杆体材料主要采用HRB335级以上螺纹钢筋。锚杆防腐材料应与杆体无化学反应,且在施工期间或主体结构设计使用期间不发生损坏。
1.2锚固体采用 M30 水泥砂浆(水灰比 0.5),水泥砂浆要求使用自来水和普通硅酸盐水泥, 细骨料采用中砂,砂的含量(按重量)不得大于 3%。锚孔注浆压力约 0.5MPa。砂和水泥必须提前进行材料复试,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当采用细石混凝土作为注浆材料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小于C30,石子粒径最大不大于15mm。
2、设备
五、质量控制
1、质量控制
2、验收试验的锚杆数量按设计要求,当设计无要求时,不少于锚杆总数的5%,且不得少于3根。永久性抗浮锚杆的最大试验荷载取锚杆轴向拉力值的1.5倍,验收试验应分级加载,初始荷载宜取锚杆轴向拉力设计值的0.10倍,分级加载值宜取锚杆轴向拉力设计值的0.50、0.75、1.00、1.20、1.33、1.50倍。每级荷载均应稳定5~10min,并记录位移增量,最后一级荷载应维持10min。
3、抗浮锚杆节点防渗措施
3.1锚杆部位垫层浇筑时,预留边长为500mm×500mm×250mm高的凹槽。
3.2地下室底板抗浮锚杆采用直径25mm的带肋钢,在锚杆锚入岩层段距上下端20cm处各焊接一根Φ6与孔径同长的定位筋,确保锚杆筋能够放置在细石混凝土的中间部位,便于混凝土浇筑密实。填充锚杆钻孔预留凹槽的细石混凝土采用抗渗混凝土并留置试件,其抗渗及强度等级同基础混凝土抗渗及强度等级。
3.3用聚氨酯防水涂料对锚杆钻孔处进行封灌,并沿锚杆上翻250mm高。二遍聚氨酯防水涂料施工完毕且涂膜固化后,在锚杆处铺贴防水卷材附加层,卷材在锚杆处进行割“十”字花穿过。地下室正常防水施工至锚杆处上返20mm,防水层施工完毕后,在锚杆周围的防水卷材收口处用聚氨酯防水涂料涂刷封闭,然后用遇水膨胀止水圈箍紧,预防后续工序破坏。具体做如图所示
4、抗浮锚杆防腐措施
所有抗拔锚杆中的受力钢筋,均先手工除锈St2.5 级, 并须采用涂膜镀锌对钢筋进行防腐处理,涂层厚度不小于 35μm。
六、效益分析
1、本工法劳动强度低,施工安全,操作简便,特别是适用于受场地局限比较大的施工环境,有效地减少了机械设备的投入,在岩体中锚杆的施工效率,加快施工进度,缩短了施工周期保证杆体的抗拔要求,根据不同的岩体情况,通过选择不同的钻机及相配套的空压机、钻杆、钻具等施工锚杆,从而来达到建筑物永久抗浮的需要,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2、用抗浮锚杆施工工艺取代了传统桩基施工工艺,节约了资源,降低了成本。锚杆作为一种抗浮措施,充分体现了绿化建筑的概念,是一种因地制宜,符合“节水、节能、节地、节材”的四节一环保及绿色施工要求的抗浮措施,相比其它方案,具有很大的成本和环保优势。
七、现场施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