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下半年已有2家特级、4家一级建企申请破产重组、清算,近日,又一家特级企业破产重整案被裁定受理。
2月13日晚间,从全国企业破产重整网上了解到,如皋市人民法院已正式裁定受理南通六建破产重整案,并指定南通六建清算组担任管理人。中证报记者独家采访破产管理人主办律师获悉,公司尚未引入投资人,重整过程中公司的特级建筑资质或转化成股权价值。
如皋法院公告显示,江苏南通六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债权人应当于2月8日至4月26日期间,通过“优破案”微信公众平台线上向管理人申报债权。法院定于5月10日14时30分通过“优破案”会议直播方式召开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如皋法院经办的南通六建公司作为被执行人的案件合计172件,其中尚有116件未能执行到位。根据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的信息显示,目前南通六建公司作为被执行人的在执案件为34件,被执行标的额为2.67亿元左右。此外,南通六建公司的多个银行账户被冻结,严重影响该公司的正常经营,对于包括申请人在内的众多到期债权缺乏清偿能力。
如皋法院认为,南通六建公司具有较为完备的各类建筑资质,通过引入重整投资人的投资用于化解债务、重新经营,存在挽救的余地,具有一定的重整价值和可能。
原文如下:
江苏南通六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1956年10月,1994年晋升为壹级资质企业,1998年取得外经贸部境外工程承包签约权;2005年晋升总承包特级资质,2011年顺利通过住建部特级资质就位考评验收。经营范围包括承包与其实力、规模、业绩相适应的国外工程项目;向境外派遣各类劳务人员(不含海员);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等。
2019年8月22日,“2019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发布,江苏南通六建建设集团位列第170位。
2019年9月1日,2019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江苏南通六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位列第384位。
2020年9月10日,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发布,位列第166名,营业收入4894195万元。
2021年9月,入围“2021江苏民营企业200强”名单。
2021年9月,入选“2021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
2021年9月25日,江苏南通六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入选“2021中国企业500强”榜单,排名第398位。
据企查查,江苏南通六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涉司法案件3033起,有失信记录3条,未履行数量3条;有被执行人记录46条,被执行总金额36445.93万元;有限制高消费记录6条。
据悉,此次并非南通六建首次申请破产重整。此前,南通六建曾分别于2018年、2019年和2021年共四次申请破产或破产审查。
据人民法院公告网消息:南通市崇川区人民法院于2020年4月13日,裁定受理南通一建集团有限公司破产清算一案。
总的来说,南通的这几家建筑企业多发源于地方性的国营建筑公司,成立很早,凭借充足的劳动力、南通人吃苦耐劳的精神、靠近上海的地理优势等发展起来,改革开放后经过多次改制重组,转为民营企业,充分调动了其发展积极性,早先的积淀也让它们成为较早一批获得各类一级、特级资质的队伍。
“南通N建”的历史渊源一览:
简称 |
全名 |
所属地区 |
历史渊源 |
南通一建 |
南通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
南通市 |
创立于1988年,2000年改制 |
南通二建 |
江苏南通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
启东市(县级市) |
前身为1955年成立的启东县汇龙镇泥木业建筑组,后更名为南通市第二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经多次改制,于1998年正式更名为江苏南通二建集团有限公司 |
南通三建 |
江苏南通三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海门市(县级市) |
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国营海门县建筑公司,1984年更名为南通市第三建筑安装工程公司,2001年重组为江苏南通三建集团有限公司,2004年由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为股份制企业,2016年正式更名为江苏南通三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于新三板挂牌。 |
南通四建 |
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
南通市通州经济开发区 |
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南通县建筑公司,经过政企体制调整、股份制改革、集团化运作,1985年改为南通市第四建筑安装工程公司,2003年更名为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
南通五建 |
南通五建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如东县 |
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如东县地方国营建筑工程公司,1985年改称为南通市第五建筑安装工程公司,1997年更名为南通五建集团有限公司,2002年初公司改制为民营企业 |
南通六建 |
江苏南通六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如皋市(县级市) |
创建于1956年,2000年实现产权制度改革-政企分离 |
南通八建 |
南通八建集团有限公司 |
南通市 |
前身是成立于1979年的“南通市第八建筑安装工程公司”,2007年完成改制 |
南通十建 |
南通十建集团有限公司 |
南通市 |
前身是成立于1983年的南通市第十建筑安装工程公司),1999年改制为“南通市第十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2009年企业股份进行了整合重组,2011年组建成为现在的“南通十建集团有限公司” |
近年来,南通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趋优化,技术显著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了量质并举的新跨越,逐步形成了门类齐全、专业配套、全国领先的产业格局,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多年来,南通建筑业也呈现出房屋建筑业占据主导、县市区贡献程度不一、特级资质企业支撑力强等运行特点。
2021年下半年已有2家特级、4家一级建企申请破产重组/清算。
-
2021年8月13日,中国云南路建集团股份公司(公路工程特级资质)申请破产重整。
-
2021年9月22日,成龙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义乌市人民法院裁定受理成龙公司破产清算案。
-
2021年11月3日,《重庆元飞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招募重整投资人》的公告在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公开发布。今年7月22日,该公司(建筑工程一级资质)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
2021年10月20日,河南高速发展路桥工程有限公司(拥有11项建企资质,包括公路工程、市政公用工程一级资质)发布破产重整招募公告。
-
2021年9月30日,浙江怡业建设有限公司(建筑工程一级资质)发布破产拍卖公告,并于10月21日在网络平台上公开拍卖。
-
2021年7月24日,浙江自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建筑工程一级资质)申请破产清算,并于8月28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第一次公开拍卖。
这些企业申请破产的原因无一例外,都是无法清偿到期债务。
正常来讲,拥有特级、一级资质的企业都是行业内的佼佼者,怎么会到资不抵债的地步呢?
一般来讲,导致施工企业“钱荒”的原因有:
1、建设单位的资信能力差,无力按期支付工程款。
2、中标金额低,项目本身亏损。
3、合同约定付款比例低,或者付款节点/周期过长,导致项目长时间负现金流。
4、变更、索赔、新增工程量过程不支付,全部都在项目结算后统一支付。
5、结算审核时间太长,导致结算款迟迟无法回收。
6、工程长期停工或工期延长。
7、不注重过程报量,甚至存在少报、漏报过长量,导致结算久拖不决。
8、成本控制不力,导致大量现金流被无用成本吞噬。比如施工现场材料浪费、施工质量差导致返工、窝工、企业管理成本过高等。
9、钢材、混凝土等主要建材价格,短时间内暴涨。
以上种种原因,使得施工企业不得不垫资,甚至转向借贷。
目前,我国建筑产业化所需的市场化基础已基本具备,从技术工人的短缺、自然资源的节约、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等方面,走产业化发展是我国今后建造的必由之路。但以现在的发展状态,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将影响今后建筑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建筑企业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和产品结构调整。主要集中在装配式建筑、投资运营、房建、水务环保等领域,如中建一局和中建科技投资建设全产业链服务的装配式建筑智慧工厂,中建四局成立首个装配式建筑设计中心,中国铁建成立中铁建公路运营有限公司,中国交建明确将超高层建筑和装配式建筑作为两个重要提升方向。
二是持续加大国内区域经营力度。建筑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对国民经济影响很大。在总量不再迅速增长的新常态下,传统业务和赚钱模式将受到挑战,原始的利益格局将发生变化;尽管外部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建筑业仍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也是“一带一路”中国建设的核心支撑。如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隧道股份、上海建工等企业纷纷瞄准粤港澳、长三角等热点区域。
三是海外市场成各大建企布局重点。如中国铁建成立了国际投资公司,并于2019年在阿联酋先后成立了5家分公司;中交二航局设立了东南亚、中东、南美、东非、南亚、东欧六个区域中心,并全部投入运营;中国建筑先后成立土耳其有限公司、格鲁吉亚分公司,进军西亚市场。
四是国企并购重组步伐加快。如中建六局并购天津振津工程集团70%股权,拓展水利水电业务;中国交建所属中国城乡控股集团收购北京碧水源科技公司10.18%的股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中国中铁收购山西建投集团51%股份;中铁四局全资收购安徽宏源水利水电建设公司。
五是数字化、智慧化成为转型升级引擎。众多建筑企业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开展了大量探索与实践。BIM、 GIS、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 3D打印、物联网、机器人等技术将为传统建筑行业带来巨大变化。数字建筑将建造从设计、到运营和维护的建筑。数字化设计、所有者、建立、供应链,以创建新的数据协同效应,将有效率更高的、更好的、更多的协作平台来进行建筑服务。
六是资格和企业信用体系资格的重要性。通过企业信用评估取代原来的企业资格,通过未来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取代企业信用。这时,业务操作要求的要求和企业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得到了增强。低价投标必须包括绩效保险和质量保险,并引入第三方服务以加强监督和责任。
七是完善集成技术。我国八十年代的工业化没有持续发展,一部分原因在于很多构造节点的处理上不够成熟,出现大量漏水、裂缝等问题。而目前建造的工业化工程的构件主要是预制楼板和预制剪力墙,构件之间连接点的质量隐患并没有解决,缺乏技术的创新,而且现场的敲凿操作较多,很多预制的钢筋被截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工业化技术配套不完善,未形成集成技术体系。现阶段的技术发展也主要是以单项技术、单个企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为主,技术上和组织上缺乏有效的集成和整合,难以发挥技术应用的综合效益。因此我们应该在解决连接技术难点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成套的技术体系,把单个的技术集成化,形成体系,才能产生整体的效益。
八是坚持贯穿可持续发展理念。虽然目前我国的工业化建造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诸多问题,但面对技术工人的短缺和自然资源的匮乏,走产业化的道路将是我们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开始建造时,就要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到整个建造中去。如在建造之初就应该考虑到以后的维修、维护、替换等各个环节,做到构件、部品的可替换性。同时也要考虑到建筑功能的变化,使用人员和功能的改变对建造的影响,使建筑真正意义上做到可持续发展。
建筑民企转型五条路
作者:汪士和(江苏省建筑市场管理协会会长)
一、民营建企必须应对的“远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建筑业民营企业家现在要做的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在改革大潮中如何积极去应对。让我们看看建筑业企业必须应对的有哪些“远虑”。
首先,政府的监管方式改变了,四库一平台的建立,社保互联网的完善,让过去靠网上买证、业绩造假申报资质等行为立即现出原形,让混迹江湖的“皮包公司”没了生存空间,对原本规范运作的大企业当然是好事情。
其次,信息化在建筑业推广步伐加快,BIM技术应用逐步成熟,并开始从设计应用走向施工应用,建筑工业化方兴未艾,装配率在很多城市和地区已经下达硬指标写进政府文件,这些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想过怎么应对的挑战吗?
最后,民营企业自身的深化改革问题也迫在眉睫。有外省建筑业同行曾问过笔者,你们江苏存在“建筑二代”接不了班的问题吗?肯定的答复是:不仅存在而且问题的严重性越来越凸显。
除此以外,还存在许多民营建企天生的“短腿”:技术力量薄弱,管理能力差,以“挂靠”为生、以包代管等等,加上家族式文化的路越走越窄,再不转型升级,再不脱胎换骨能行吗?
二、建筑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五条路径
➢路径之一:走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路
一是以南通四建集团为代表的推行股权进退出机制的改革,简言之就是“人在股在,人走股退”,让年轻人看到发展希望,从制度上保证建筑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
二是以南通二建集团创新的项目模拟股份制,把公司法规定的母子公司体制,延伸到子公司对项目部的运作上,极大地调动了项目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
他们形象地总结为:由过去的“火车跑得快,全靠项目经理车头带”变成“火车跑得快,全靠项目部和谐号动车组来带”;项目模拟股份制的推行,有效控制了成本,成倍提高了企业的产值利润率。
三是对原有相对集中的股权进行重新配置。江苏有一批企业的董事长都对产权制度改革初期形成的股权比例51:49,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把股权摊薄,由过去绝对控大股,变成相对持大股。
有些知名企业董事长只占5~8%左右的股份,充分体现企业当家人在企业中人格的魅力,企业发展呈蒸蒸日上之势。
四是积极掌握信息化,使用BIM等工具提升管理水平。一些大型民企提出要建立“数字化企业”,要做到“数据化运行”;在建筑工业化和BIM技术上已经渐入佳境,这样的差距已经放在眼前,不能算作是“远虑”。
像建筑材料在网上集中采购,降低采购成本和通过“四流合一”(材料、资金、合同、发票)的方式有效管控成本,怎么也得下决心做起来,否则难有更好的办法来抵消由于“营改增”带来成本增加的影响。
五是武进建安才良公司用精益建造和“工匠”精神,用“消灭合格工程”的底气(每个工程都要做到优良),向甲方争取工程的“定价权”,即:中标价下浮超过10%的工程不接,并且要求把工程质量验收后,工程款支付达到95%写进合同里。
该公司把工作重心从片面追求经营规模转向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效益上来,发挥企业文化在项目管理实践中独特的作用。
六是中亿丰集团公司把“和”“合”文化的理念贯穿整个企业管理中,用企业文化来促进安全生产、优化施工环境、丰富员工生活、引导员工行为、提高建筑质量、展示企业形象,使企业取得稳步健康的快速发展。
市场也由单一的苏州本地市场,拓展到大连、西安、郑州、新疆、广西、厦门、安徽,甚至走出国门到越南;门类从单一的房建,发展到交通、水利、市政、轨道交通和房地产开发。
七是江苏龙信集团提出建筑承包商向建筑服务商转变的理念,通过以干毛坯房为主到干精装修为主,与知名品牌的建材供应商及家电供应商结成战略伙伴关系,把产业链的上游(建材中如地砖、面砖、地板、卫生洁具等)和下游(配套的空调、热水器等)的批零差价都赚到了,增加了以前经营模式赚不到的效益。
一句话,民营建企的深化改革就要抛弃以包代管的“一脚踢”式承包,逐步恢复项目直营,把企业做实,由“老板一人说了算”转到“一切按照制度办”,凝聚人心,集聚人才充分发挥企业创新能力,尽快适应建筑业发展的新形势。
➢路径之二:走产权制度混合改革的路
江苏省建集团是20世纪50年代的老国有企业,2006年年底进行产权制度改革,以1.13个亿价格被社会资本收购,当年的建筑业总产值是6亿,2016年也就是改制10年后的企业总产值是450多亿元(建筑业总产值加房地产开发),企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样一个在发展上升通道上的企业,2017年2月被上海绿地集团控股55%收购。从道理上讲“绿地”“省建”两家合作肯定是双赢,“绿地”控股了一个运行质态良好的总承包特级资质企业,好处不言而喻,问题是省建“赢”在哪里?
调研答案是:“省建”由纯民营企业变成国有控股的子公司,又一次实现“华丽”转身,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
一是可以直接参与PPP项目承接和建设。在这之前已经谈好的一条50公里高速公路贷款,有关部门领导临签约时听说省建早已由国有企业改制成民营企业当场拒绝签字。后被“绿地”收购,企业身份随之变了,贷款随即顺利解决,项目得以实施。
二是省建每年完成几百亿产值,少不了要向银行贷款,被“绿地”控股后,贷款利率从过去民企的8%(并且要实物抵押),降为现在5%(不要抵押),一年利息支出节约数千万元。
三是作为国有绿地集团控股的子公司,每年集团开发的项目,直接交给省建干,无须招投标,一年上百万平方米。如果是自己去开拓,其经营费用也不是一个小数字。
四是把国有大企业的规范科学管理与民营企业机制结合起来,无疑又是生产力的再次提升。
➢路径之三:走联合承包的路
针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绝大多数被央企垄断的现实,地方企业如何破解困境?
要承接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项目,企业没有相应的资质;要申请相应的资质,又拿不出有关的业绩,这“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难题,建筑企业一直被困扰。即使你有很强的施工能力,拿不出资质来证明,说破大天也没用。
这个关键时刻,就看出地方政府的担当了:江苏省政府办公厅用明传电报的形式,提出省内建筑业企业参与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实行联合承包的试点的要求,使地方企业有机会参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并且为今后申报资质打下了基础。苏州两家企业已率先受益,与中铁有关企业联合投标中了苏州地铁五号线项目。
➢路径之四:走“再造国企”的路
南通是全国知名的建筑之乡,“建筑铁军”的摇篮,“鲁班奖”的创优大户,但是同样由于100%改制为民营建企而遇到发展瓶颈。虽然现有15个特级资质,运行质态都非常好,但要进一步发展,还是要能在PPP大盘子里分到一杯羹和在“一带一路”项目上寻求突破。必须解决没有“国企”身份的问题。
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新成立一家国有控股的建筑企业,注册资金10亿,政府出资2亿,其余5家特级企业分摊。“5+1”的模式,加上特级企业原有的资质和市场资源,不愁闯不出一条新路。
➢路径之五:重走“劳务-分包-总承包”的路
江苏的民营建企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绝大多数企业都走过一条“劳务-分包-总承包”的发展之路。
现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强力推进时,民营建企如何走出去?
最近,省市场管理协会在完成江苏省住建厅的有关课题时,进行一系列调研,笔者得出以下印象:
一是民营企业不能失去这次机遇;
二是民营企业鉴于自身的特点,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时,要脚踏实地重走“劳务-分包-总承包”的路。
虽然同样是搞工程承包,但国际工程承包的外部环境,包括项目所在国的语言、适用法律、宗教、招投标制度、用工制度、资金及汇率风险等,对于从未参与过国际承包的企业,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而很多央企在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已打拼二、三十年时间,有的也交了数量可观的“学费”,他们已积累了相当的国际工程承包经验,并且有雄厚资金和技术实力。
但是央企不可能有那么多一线施工的队伍,我们地方施工企业(包括已经取得特级资质的民企),放下国内总承包的“身段”,在国际承包中从劳务做起,慢慢熟悉环境,学习国际工程承包的经验,特别是学习央企的管理经验,劳务起步,分包上路,最后再尝试进行国际工程总承包,才能既是积极地又是稳妥地投入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