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震下,土层液化是否会产生负摩阻力?负摩阻力在何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
负摩阻力指桩周土层由于某种原因而产生超过桩身沉降量的下沉时,作用于桩身的向下的摩阻力。可能的影响表现:当持力层刚硬时,造成桩身压曲或断裂,需验算桩身承载力;当持力层可压缩时,造成桩端地基屈服或破坏以及不均匀沉降引起上部结构的功能性受损(裂缝等),需验算土承载力与沉降指标。由于桩、土性质的复杂性、荷载及施工条件的多变性以及桩土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等影响,负摩阻力的计算尤为复杂。
负摩阻力产生条件:
1) 桩穿越较厚松散填土、自重湿陷性黄土、欠固结土(河口与海岸新沉积土层)、欠压密的软粘土或液化土层支承于相对较硬土层(硬粘性土、中密以上砂土、卵石层或岩层)中,桩周土体因固结产生沉降大于桩沉降时;
2) 桩周存在软弱土层,邻近桩侧地面承受局部较大的长期荷载,或地面大面积堆载(包括填土),使桩周土压缩固结下沉时;
3) 由于地下水位降低(如无节制地抽取地下水、工程施工疏排水等),使桩周土有效应力增大,并产生显著压缩沉降时;
4) 挤土桩群施工结束后,孔隙水消散,隆起的或扰动的土体逐渐固结下沉时;
5) 桩设置于易受环境影响(如浸水、解冻、动力振动或地震等)而沉陷或重新固结而下沉的土层(自重湿陷性黄土、季节性冻土层或可液化土层)的地基中,当受水浸湿、融化或受振(震)液化导致地基土大量下沉时;
6) 桩周存在欠固结软粘土或新近填土在自重作用下产生新固结时;
7) 深基坑开挖,导致土体应力释放而产生释放变形,坑周土体的下沉趋势对相邻建筑物桩基可能产生负摩阻力;
8) 相邻建筑物自重悬殊引起附加沉陷。
上述7)点提到了坑周土体下沉的影响,另外,坑中土体回弹也对应着一个问题,对应于《GB50007-201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5.3-8-4)条“桩施工在基坑开挖前完成时,其钢筋长度不宜小于基坑深度的1.5倍”,这条是新规范刚加进去的,然而规范条文没有做出一定的说明,让设计者抓瞎(这是“中国式”规范的共性,让你猜)。这半句话隐藏着一个工程实例:上海某工程先施工桩,后基坑开挖,开挖深度13m,验桩时发现基底下约13m处出现断桩,且成批出现。经过数次分析查明,桩身断裂是由于地基土的回弹造成的,基坑回弹的影响深度约等于基坑开挖深度,在影响深度范围内,土体自重小于回弹力,而桩身钢筋长度仅为13m,素混凝土又不足以承担二力之差,随即出现断裂,因此也就有了这半句话。